|
摘要:十多年的时间,于人于事都难说很短。家居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梳理这个行业的深刻之处,却难言深刻,没有印象深刻的电视广告,没有回味无穷的模式创新,没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
十多年的时间,于人于事都难说很短。家居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梳理这个行业的深刻之处,却难言深刻,没有印象深刻的电视广告,没有回味无穷的模式创新,没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又似乎,家居服与连锁无关,与上市无关,与中国驰名商标无关。但这却是一个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行业,不论困惑和希望,局限与发展,太多人以从业者的身份关注着这个行业。家居服,家居服!在希望面前,我们困惑着何去何从。
家居服,单薄的印象,粗放的发展
如果时间还原到10年前,可能没有几家企业会想到10年后的今天,内衣圈在经历家居服蓬勃发展的同时,对家居服发展的定论却还需要10年的时间才可能得见始末。虽然单纯的睡衣概念,已经发展到内涵和外延都已扩大的家居服,产品设计、形象规划、操作手法、商业模式等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社会对家居服的认识虽有改善却远不能乐观。
渠道方面,家居服仍旧没有从文胸独立出来。商超路线的表现也并不尽人意,高昂的入场条件和运营成本限制了其并非良选;家居服的单品牌专卖店,到目前还没有出现,为数不多的专卖店也是以品牌组合店的方式呈现;连锁虽被很多人看重,但这一模式对雄厚的资金、快时尚的货品、系统的制度、专业的人才等方面的要求,使家居服企业不敢轻易尝试。
在人才配套方面,抄板仍是设计师最大的工作内容。培训督导、导购的不足也说明了家居服行业的发展滞后,缺少吸纳成熟行业人才的容量;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在少量企业实行,且处于探索阶段;资本作为现代企业重要润滑剂,获得渠道的单一、使用效率的低下,难说是行业发展的助推力。
这个行业没有印象深刻电视广告,没有回味无穷的模式创新,没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其它行业热炒的模式与资本在这个行业听得到却见不到。
但是,发展了近十年的家居服,也并非全是消极。总结家居服的行业印象,有以下几点较为深刻,也为媒体所报道。
一、一批优秀品牌的诞生
康妮雅、秋鹿、美标、达尔丽、凯迪、芬腾、安之伴、多拉美等企业的崛起。作为家居服第一阵营的企业,它们给予行业的印象各有侧重。如,美标的稳定渠道、凯迪的多品牌战略、芬腾的电子商务等。
二、行业组织的成立和系列活动的推广
中纺协家居服委员会和汕头市家居服研究院的成立给行业的发展积累了相当资源。在中国家居服委员会的组织下,两届“中国十大家居服品牌”评选活动、“9.15”家居服日活动、“中国名店”评选、“内衣家居服采购基地”评选,以及家居服研究院组织的设计大赛等等为扩大家居服的社会认知做出了贡献,调动了社会和消费者对这一行业的关注热情。
三、家居服产业基地的形成
峡山作为广东省汕头市的一个镇,聚集了超过七成中国家居服企业和品牌。这里很早就形成了家居服完善的产业链。集群地的规模优势甚为明显,两届“中国十大家居服品牌”20个名额,有十四五个品牌都产于峡山及周围村镇。
这些就是家居服作为一个行业给人的所有印象。
不得不承认,以上整体印象,用来概括一个行业显得非常很单调、单薄,缺少其它服饰品类的大手笔推广、大资本运作、大幅度扩张的霸气,但这就是家居服行业的全部。显然,在这行业现状面前,仅仅停留于营销、设计、管理等方面的探讨是不足以深度诠释的。
此外,还有一组来源不明的数据在行业广为引用:中国家居服以20%的年增长率促使着行业发展。这数据的可靠性不容我们怀疑,因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家居服确实是高速发展的,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深度发展的2010年,家居服行业也是以稳步发展为主旋律的。表现有几个方面:市场份额的扩大、家居服品牌数量的增长、企业硬件设施的改善、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企业主的品牌意识和行业素质增强、集群规模继续扩大等等。但这种发展态势也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家居服的高增长属于自然增长,时尚、科技、模式等元素的贡献不大。在中国这个GDP高增长的国度,只要有产品,懂营销,产品就较少愁销路的。消费者的收入虽不一定跑得过CPI的增长,但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在时尚传播途径“多媒体”的引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显的变化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越来越活跃,同时,消费能力不再单一地受收入高低的限制。只要有需求,超水平的消费也被人们所接受。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家居服市场的高增长显然是与“硬性需求”分不开的。时尚方面的实践、科技方面的运用、模式方面的创新对增长的贡献很小。一句话:家居服的自然增长说明了缺乏内核驱动。
二是,家居服的高增长属于低利润率的增长,品牌价值对增长的贡献不大。在家居服市场越做越大的过程中,入这一行的资本也越来越多。但是,除少量企业实实在在地走上了品牌化运作之路,绝大多数企业,不管是外销还是内销,还在靠量取胜,靠简单的资源加工赚取血汗钱。http://www.jujiachuanmei.com